出品
破浪图文组
文
章丽娟
汽车飞起来,会是什么感觉?会飞的汽车,你会买吗?买了,你会在车上干嘛呢?汽车都会飞了,还叫汽车吗?那我们是用航空相关规定还是用汽车交规去管理它呢?
对于飞行汽车的想象,曾经以文字的方式停留在小学作文中,以电影画面的形式停留在我们中学的记忆中,短短不到10年,飞行汽车成为了各大车企争相布局的领域。
在刚闭幕不久的CES(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)上,通用汽车凭借着一项飞行汽车开发计划,刺激股价猛涨,市值超过亿美元,创下了年重新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。
飞行汽车,顾名思义,就是能飞的汽车,既具有汽车属性,比如内燃驱动或者电力等新能源驱动,同时又具有飞行功能的车,研发它的全球企业数量已超过家,万亿美元正涌入这片真正的“大蓝海”。
其中,参与者不乏有空客、波音、奥迪、丰田、现代、戴勒姆、大众、通用、特斯拉等航空、汽车企业,也有Lilium、Volocopter、XTI这类科技新秀,还有优步这类出行厂商。
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把人类空中出行的前景照得越来越清晰。去年,由荷兰制造商PAL-V打造的飞行汽车Liberty已获得批准可以在欧洲道路上行驶,这是全球第一台获批上路的飞行汽车,但要想上天飞行,还需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的航空认证。(据称有望在年完成审批)。
(全球第一款量产的飞行汽车PAL-V)这是不是意味着相关的技术已经成熟,并且走在了相关法规制度的前面呢?飞行汽车为未来出行带来的可能性有多大?它会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,还是终究是一场妄想呢?
我相信,在科技智能浪潮的裹挟下,无人自动驾驶,飞行汽车的梦想已经能装在我们普通人的想象空间里面了。那能不能现在把“打飞的”这件事列入“有生之年”系列呢?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飞行汽车事业。
飞起来的汽车,科技进步?商业噱头?
虽然说,“想上天”这件事一直是欧美国家提得比较多,但其实,中国企业也早有布局。
去年北京车展,何小鹏正式发布了由他本人和小鹏汽车共同投资控股的企业——小鹏汇天,那其实是这家企业成立的第七年了,意味着何小鹏的“飞天梦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当然,这也不仅仅是一个概念,车展当天,他就向观众展示了一台名为旅航者T1的飞行汽车。
我定睛一看,这不是由一个座位和8轴螺旋桨组成的小型直升机吗?内饰简单,外形并没有给人一种“哇塞”的感觉,只有前面一个挡风玻璃,只适合在5-25米的超低空飞行高度。分明就是披着“飞行汽车”外衣的直升机。
这不得不让人怀疑,这个“飞行器”的意义只是小鹏为了营销造势放的一颗“卫星”,强行把“黑科技”与小鹏汽车联系在一起,实则实用意义不大。
近日,何小鹏又放出了一些飞行汽车的工作照,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,年年底会推出飞行汽车,将开放试乘试驾。同时,在未来的4年里,“大家会看到小鹏有几款超出大家想象的新玩意儿出来。”
其中虚实如何,不得而知,小鹏作为一家体量不大的新势力,还跟现代、通用、丰田这些传统大厂一样烧钱“不务正业”,的确让我有点想不通,毕竟,在地上跑的两款车的续航问题还没解决,就关心天上飞的,的确有些本末倒置呀。
所以,目前,在小鹏身上,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噱头,热度和流量是比飞行汽车本身更重要的东西;还有一种说法就是,可能何小鹏真的只是单纯地,希望“用一台豪华车的价格,让每一个人的飞行梦想得以实现”。
相反呢,由吉利全资收购的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(中文名:太力)生产的第一代产品Transition(TF-1)更有“飞行汽车”的样子。
在路面上行走,机翼将折叠起来,整车宽度跟传统汽车差不多,而且跟汽车一样,采用圆形方向盘。准备起飞时,机翼将伸展开来,直接转化成飞行模式。
这辆飞车采用了混动动力技术,可以开到路上任何一个加油站加油。设计最大起飞重量约公斤,巡航速度每小时公里,巡航高度可达米,航程可达公里,可搭载两人。
除此之外,这款飞行汽车还配备了实现陆地、天空运行的全套安全出行方案!电子飞行信息系统、降落伞系统、安全气囊、倒车后视......
有技术是真的,因为相关的测试视频已经在各大网站可以看到。最重要的是这辆飞车使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也得到了确定。
就在1月22日,吉利控股发布消息称,美国东部时间1月15日,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太力飞车TF-1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(FAA)适航证书。
但是这款车唯一的不足,就是需要跑道起降。还好,吉利还会在年推出第二款飞行汽车,就是一个适合都市的多螺旋桨垂直起降的机型,如果真的能落地,后者将会部分替代地铁、出租车,满足都市内的交通出行。
除了车企之外,中国的亿航也曾获得FAA的特许飞行许可,并作为“无人机第一股”在美上市。它其实是一家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科技企业,就像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大疆,其无人驾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,而且,它已经让无人机可以应用于各类行业中,航拍美景、巡查交通、测绘地形、喷洒农药、投送快递、餐厅点菜……所以,在技术层面,它也是最有希望规模化生产飞行汽车的。
(亿航,全球首款载客无人机)会飞的汽车,有人在搞噱头炒作画饼,但也有人真得在搞技术,既展现了自己的肌肉,又能和那些热衷新技术的消费者一起为梦想窒息。
飞行汽车离你的生活还有多远?
虽然,无论是从大型航空公司,还是汽车产业巨头,再到初创公司,都在给飞行汽车行业添柴加火。但是,那不代表着,我们已经离它很近了。
无论是从制造技术来看,还是投入使用后的监管要求、配套设施来讨论,目前,飞行汽车大规模商用的日程表还是模糊的。因为我们本文谈到的飞行汽车不是只能够带你上天兜兜风,而是作为未来日常出行的一种替代方式,像汽车代替自行车那样。
但是,根据我的预判,如果你是以下这几类人,飞行汽车的生活离你可以很近。
首先,富商,最好还是旅居国外的(国外对飞行科技产品的容忍度更高),无疑,全球飞行汽车的技术路线已经在慢慢成熟,但售价也一定不便宜,所以,它一定是会先作为私人豪华出行解决方案之一,也就是,完全是土豪的玩具。
其次,行程紧凑的商务人士,也会被飞行汽车所吸引,因为飞行汽车主要想解决的痛点是陆地上的交通堵塞问题,它可以用于城市点对点的短途出现,比如从市区到飞机场、高铁站等地方。
最后,如果你任职于某些特殊领域,也可以领略飞行汽车的威力。由于飞行汽车能够在1分钟以内升高到百米,且其载荷能力极强,所以在高层建筑的消防营救、森林灭火、边境巡逻、野外勘探、偏僻地区救援、急件投递等领域都可以用到它,甚至可以充当疫情期间的救护车的角色。
据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预测,随着技术与资本投入状况的改善,自动飞行汽车市场在未来20年将迎来井喷式增长,到了年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.5万亿美元。
但是,依照造飞行汽车如今雷声大雨点小的现实来看。21世纪前,飞行汽车的意义更多在于探索前沿技术,如果要实现商业落地,还有一些硬核的发展瓶颈和障碍必须得解决。
首先,最核心的就是动力问题了,我们需要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更注重环保的世界,用新能源做动力也应该是共识。如今新能源汽车过不去的坎,所需能耗更多的飞行汽车几乎迈不过去。如果飞到天上去,更为寒冷的气流,会带来多少续航能力的压缩,实在难以想象。
还有就是社会监管问题。当前的监管框架无法满足飞行汽车运营要求。任何一台飞行器都必须通过该国航空部门的审查。
如果真的开展飞行汽车的运营,届时应如何制定“航线”?行驶规则是什么?是否需要飞行驾照?是否需要适航证书?是否能在夜间、人流拥挤区域飞行?事故责任怎么划分?空中执法手段如何实现?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。同时,如今无人机遇到的隐私、噪音和领空的问题也一并不能忽略。
除此之外,最大还是安全问题,想象一下空中到处悬浮的飞车,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,包括气流、云雾等等。只要出现零星故障或者失控,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,另一方面如果飞行汽车遭到危险分子的劫持和滥用,变成攻击性武器,这一风险会远大于地面交通的风险。现在在无人机都要被严格管控的情况下,谈及飞行汽车似乎还有些奢侈的。
最终,这还是一个市场接受度的问题。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真正走向商业化,就必须需要考虑产品的性能、经济性和可靠性的问题。
总之,飞行汽车的热度很高,但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。技术问题总会有攻克的一天,但要做到颠覆地面交通依然很难。
当然,新事物的出现,总是需要不断地打磨,才能最终成为现实。但是在那之前,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,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车,你会买吗?
你真的需要一辆会飞的车吗?
这个问题是问大家的?我觉得需求才是推动生产的最大动力。
一个同事告诉我,如果他会买一辆飞车,那肯定的陆地上的车开腻了。有道理,这种人一般就是纯粹地有钱,另一种只是对新事物好奇,就像以前只有马车的时候,我们也对能自己跑的汽车好奇,但是不一定是真的需要,更多的是体验就好。
而且,飞车还不属于真正的新事物,因为它就不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。它更像是汽车和飞机合体,人们见到他很少有颠覆整个思维的感觉,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出乎人意料的改变。
不难想到,有切实生活需求的用户想解决的不就是效率的问题吗?科技的迭代创新不就是在跟时间赛跑吗?飞行汽车能解决的核心痛点无非是突破空运和陆运还没解决的问题,那就是短途且路面交通情况复杂的情况,比如堵车情况严重,甚至有些地方汽车公路网络尚未覆盖完全。
所以,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辆会飞的汽车,而是一种能够更高效地解决短途位移的立体交通解决方案。
这个就得看看我们马斯克老师怎么说了,关于科技创新,关于载人飞天,关于未来出行方式,他的理解总是能独具一格。
但是马斯克这次是公开反对,他还说这是一种噪音大、危险系数高的出行方式。并用自己的“第一性原理”分析了制造飞行汽车的底层逻辑,并提出了另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,那就是地下隧道项目。(打造Loop和Hyperloop地下高速隧道交通系统)
往下挖土还是向上飞行,哪个更靠谱?
一个发展的是公共交通,能实现大运量;一个偏向于专车一样的私人交通;或许,二者本不必比较,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地下项目,而飞行汽车可以成为未来交通体系的一种小的补充,比如前面提到的消防车和救护车的角色。这也只是我能想象到的“有生之年”了。
未来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是不可被预期的,我们以后会在空中彼此打招呼吗?空中也会堵车吗?这些大开脑洞的问题,还是交给时间吧。
*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